close
2007/05/15   中國經濟網

巴菲特對中國人來說毫不陌生。最近,他的名字出現得更頻繁了。因爲很多人把他們在中國股市的成功,歸因於運用了巴菲特的智慧。

中國真的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巴菲特式的投資者嗎?是不是這樣的原因使市場創出新高?我思索許久,卻得到相反的答案。很多自以爲模仿巴菲特的人,其實是在投機。中國的股市正處在泡沫和過度的狂熱之中,這是巴菲特最不願投資的市場。

香港之鑒

很多人都在目前這輪牛市中大發其財。當然,這也是一種成就。不過,賺錢就意味著接近巴菲特了嗎?我表示懷疑。

偉大的投資者需要經歷時間的考驗。巴菲特在他一生中創造了年均
28%的收益水平,這相當於10年中增長11.8倍或30年中增長1645倍。我認識的一些投資者從2005年中開始的牛市里已經取得了6倍至10倍的收益。在這麽短的時間內取得這樣的回報是很不容易的,但這並不能把他們變成巴菲特。他們的成就可能來自技巧,也可能來自運氣。事實上,一些強有力的證據表明,他們的成功完全得益於市場趨勢,即運氣,而不是個人的投資技巧。這樣賺到的錢來得快,去得也快。

1997
年,香港股市樓市飄紅,投資氣氛熾熱。似乎每個人都投身股市或樓市,很少有人能在白天專心工作。有人不無嫉妒地跟我說,“起颱風的時候,連豬都會飛。”的確,很多人都變得非常富有,至少當時是如此。但務實的香港人把他們掙的錢花在名牌服裝之類的東西上,而不在意把自己標榜爲巴菲特。儘管每個人都明白在這樣的市場投資是走鋼絲,但沒有人相信泡沫破裂就在眼前。

當時,很少有人能想到,泰銖這樣一種次要貨幣的崩潰會摧垮整個牛市。泰銖崩盤造成了“多米諾骨牌”效應。日本的銀行是東南亞重要的債權人,他們在這場經濟危機中損失慘重,資産負債表大幅縮水。他們也是香港的債主,在危機爆發五個月後,他們開始從香港市場撤資。

香港股市在
1997年秋天開始暴跌,至1998年夏天到達底部,此時的恒生指數已較高點時跌去三分之二。而不動産的價格在一年中下跌了一半,在2000年高科技泡沫時經歷短暫復蘇後,又持續下跌,直到2003年的SARS時期才觸底,累計跌幅達75%。

泡沫破滅給社會帶來了巨大的痛苦。整整一代香港人在熊市中長大,未來在他們眼中一片暗淡。他們在自己思維定型走向成熟的年紀裏,經歷著資産價格不斷的縮水。這令他們在一生中都不敢冒大的風險。這就是爲什麽現在的香港樓市在種種狂熱之中仍然表現溫和,價格僅相當於
1997年危機前水平的一半。

市場的反轉非常遲緩。開發商不得不暗地裏打折銷售。只有在金融業集中的地段,地産價格才出現了明顯的上漲。這其實是全球流動性泡沫的一部分,因爲泡沫使得對沖基金和私募股權投資基金迅速壯大。這些基金在爲他們的投資人賺取第一塊錢之前,先要收取
2%的管理費,這筆收入使他們居住的街區的房價猛漲。

中國故事

類似的故事可能正在中國的一些城市發生。飛漲的股市和十年前的香港市場驚人的相似。城市裏不斷流傳著投資某只股票暴富的神話。其中,被談論最多的一隻股票是貴州茅臺。傳說的一個典型版本是:一個退休者把他所有的儲蓄都買了茅臺股票,現在成了億萬富翁。茅臺股票的估值水平之高令人咋舌,其業務量也因爲股市的繁榮而擴大——股市上漲帶來的財富效應加大了對
50年陳釀茅臺的需求。

但我有點疑惑的是,究竟有多少
50年陳釀的茅臺酒?難道它們在“文革”時沒有被紅衛兵毀掉嗎?不過,只要有大量資金競相追逐,茅臺的神話就會延續下去。

巴菲特也成爲茅臺故事的一部分。故事是這樣講的:第一,茅臺是中國的名牌;第二,中國人喜歡茅臺;第三,隨著經濟發展和財富增長,人們會消費越來越多的茅臺。所以,根據巴菲特的原則,應當長期持有這只股票。

但是,這個故事缺少了巴菲特價值投資中的兩個重要元素,一個是估值,另一個是盈利模式的可持續性。巴菲特的根本原則是在合適的價格買入一家好公司。但當一家好公司的股票以
100倍市盈率交易時,這通常是一筆壞的投資。好公司和好股票並不能畫等號。

對茅臺酒的需求也存在疑問。茅臺需求的一大部分是來自招待官員。當一種商品被政府官員相中之後,其價格就會飆升,因爲商人會不惜代價地購買它。不過,茅臺屬於高度酒。全球範圍內,考慮到健康的原因,高度酒的消費已連續
20年下降。中國也會面臨這一趨勢。到醫生告誡官員們不要再喝茅臺酒的時候,再看看茅臺的價格吧。儘管茅臺有一個好的品牌,它的價值仍取決於公司未來能否不斷調整自身以適應市場口味的變化。它的未來並不像多數投資者現在想的那麽安全可靠。

金錢會改變人。我注意到,新的暴富階層有一些獨特的地方。他們最新養成的兩個生活習慣是飲茶和談佛。

關於前者,我指的不是普通的喝茶,而是像法國人談論葡萄酒那樣談論茶。這並沒有什麽不好,但這確實給市場帶來了真實影響,陳年普洱茶的價格暴漲。你也許不會把某種茶葉的價格上漲和股市聯繫在一起。但是你會看到,當股市泡沫破裂時,普洱茶價會走向何方。

佛教是另一個熱門話題。富人的精神需求本身並無任何壞處,但它造成了佛像等商品的價格上升。當看到如此衆多的人都擁有罕見的佛教物品時,我免不了會想:這些東西以前都在哪兒呢?

巴菲特法則難有效

除了茶和佛,談論巴菲特是最爲時髦的。在發財以前,人們不會介意財富是來自遺産還是彩票。但發財以後,人們希望其他人相信,他們的富有是因爲自己特殊的能力。自然地,那些在股市裏淘到金的人們就把自己的故事描繪得像沃倫巴菲特那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inafu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