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3/24   財經/ 郭瓊  付濤  畢愛芳

國外共同基金只需戰勝指數,國內的共同基金經理卻跟國外的對沖基金經理相似,除了追求大盤平均收益,還要追求超額回報

換手率異議

2006年基金交易總額9萬億元、流動市值大約3萬億元這兩個資料來推算,中國市場的基金平均換手率約有300%。此外,據《財經金融實務》瞭解,去年券商自營盤、委託理財盤的換手率更高達500%。而國外股票型基金的換手率不超過100%,一般在70%-100%之間。換手率高在中國市場是普遍情況,亦頗受國外投資者或研究者疑議。

業內人士普遍分析,很多因素導致國內基金的換手率高企,比如市場環境、投資理念等。中國作爲新興市場,波動性較大,投機氣氛較濃,換手率相應也較高。一方面,在波動性大的市場中,如果操作得很好,高換手率亦可能賺取高收益,因此從專業投資人的角度看,換手率是個中性的概念,較高換手率是可以容忍的;但另一方面,高換手率也帶來較高的交易成本,長期頻繁交易累積的交易成本可能會影響基金的實際回報。

泰達荷銀基金管理公司副總經理、投資總監劉青山認爲,價值有時候不是由時間決定,而是由目標價格決定,假設某只股票計劃拿兩年漲到
100%,但它在幾個月就到了100%,所以可能提前出售。去年股市單邊暴漲導致很多股票估值迅速到達投資預期,這也是導致換手率增加的一個因素。

海富通基金管理公司副總裁兼投資總監陳洪說,海富通基金的平均換手率在
150%左右。需要注意的一點是,換手率需要和基金承諾的投資策略與風格相匹配。

比如,“我們擔任投資顧問的一隻
QFII基金(揚子基金),2006年的換手率約爲73%,這是因爲這只基金産品條款中明確限制換手率必須在100%以內,這個産品的客戶都是歐美地區的機構投資人,産品的指標和特徵均向客戶說明過,所以必須遵守。目前換手率過高所隱含的一個行業普遍性問題就是産品特徵的漂移,這一點需要引起業界的注意。”

上投摩根基金管理公司投資副總監、阿爾法基金經理孫延群告訴記者,自己去年中期的換手率是
68%,應當是市場中換手率較低的基金,而其時市場上有的基金換手率已達到600%。孫延群認爲,在國外,共同基金只要戰勝指數就可以了,國內的共同基金經理卻跟國外的對沖基金經理相似,除了追求大盤帶來的平均收益回報,還要追求給投資者帶來超額的回報。

博弈排名

換手率問題的背後,是中國基金的考核機制。業內人士認爲,基金考核是個指揮棒,導致基金經理都圍繞這個指揮棒轉,國內的很多基金公司都是一年期考核,基金淨值每日公佈排名,這都促動了基金投資上的短期行爲。

有基金經理對記者無奈地說,基金業實際上是一個“幸福指數”爲零的行業,每日每周每月的各種排名,給從業人員造成的壓力是無序的、非理性的。劉青山認爲,考核機制的問題一方面存在于一些仲介評價機構,很多評估指標僅僅停留在淨值,很少考慮淨值背後的穩定性、波動性,以及風險衡量與適度調整;其次是考核的頻率過高,容易激發短期行爲;另外,被評的人也會拿這些短期資料去用作營銷,容易誤導投資者。

海富通基金管理公司總經理田仁燦認爲,“基金業應該避免的是,在盲目追求所謂財富效應下,基金管理人急功近利地博弈短期收益率。這種博弈是有隱性的,是以放大跟蹤誤差來實現的。”

田認爲,應以與基準相關的跟蹤誤差爲重要指標來判斷基金業績,在一個較長的、穩定的周期,以基準爲標準跟蹤組合的波動率。一般發達市場跟蹤誤差可能是
2%-3%,新興市場可能是5%-7%,中國可能還略高一些,9%-10%左右。跟蹤誤差比較能表明組合的風險度。集中度越大,跟蹤誤差也就越大,比如以滬深300爲基準,如果只持有其中的30只以下的股票,那麽産品組合與這一指數的波動之間的跟蹤誤差肯定就會很大。

跟蹤誤差是一把雙刃劍,越貼近基準波動,管理人的道德誠信風險越小;而跟蹤誤差大,如果做對了方向就會博取很好的超額收益;反之,損失也會很大。而一般來說,跟蹤誤差越高,換手率越高。

至於排名,田仁燦認爲,國內的排名不能簡單地以偏股型、平衡型來做排名,真正的排名應同時兼顧組合集中度、持倉量、周轉率等,不同的集中度和風險度應有不同的排名序列,同時,業績排名的前提應當考慮同等的跟蹤誤差水平。

田仁燦介紹,“海富通在考核基金經理時一般有三個指標:首先,是否符合技術上界定的風險度,比如跟蹤誤差;其次要看分散程度。我們奉行‘重倉不重,輕倉不輕’,所謂重倉,法律規定,單只基金購買股票,不超過其流通市值
10%以上,單只基金不得用超過10%的資産去投資同一個股票。而海富通一般重倉在5%-6%,比市場低一半。一般核心股票池中40只-50只股票,每只股票占基金資産的比例大約在2%-5%。所謂‘輕倉不輕’,則是很少投2%以下的比例。因爲購買股票需要花費大量的研究時間,如果買得太少,就沒有意義;第三,則是適度可比的同業中業績情況,短期業績理應不計入考核的重要指標。”

工銀瑞信基金管理公司總經理郭特華說,爲了在機制上確保業績的長期穩定,工銀瑞信引入了瑞士信貸的業績考證體系,建立“基金經理三年評價制”的績效評估體系,對基金經理不是短期的考評,不是簡單的定量,而是將短期和長期綜合考評,一年到三年的結合,同時也設計相應的長、短期結合的績效激勵計劃,有效的規避了基金經理爲了短期業績等出現的道德風險問題。
2006年工銀瑞信員工離職率2%,遠遠低於同業15%的人才主動離職水平。

美國晨星資訊的黃曉萍說,中國的基金經理平均任職期爲
1.3年,美國平均爲5年。現在基金規模如此膨脹,對基金專業人才的需要肯定加大了,“基金經理的流動肯定更加頻繁,這不利基金的管理,小公司人才儲備少,受到的衝擊可能更大。”

傅帆介紹,上投摩根化解考核壓力的辦法是通過一些制度安排來實現。基金經理的薪酬結構,主要是固定薪水加上年終獎金,獎金部分跟業績和公司財務狀況挂鈎。不但看短期業績,還要看長期業績,以及對投研團隊的支援。

除了一些跟業績挂鈎的激勵,上投摩根在投資管理方面,更依賴于基金經理和投資團隊,認可他們的權威性,較少地考慮銷售規模,甚至以暫停基金申購來減輕基金經理的投資壓力,保障投資者利益。“我們覺得值得這樣做。基金經理覺得我們能夠理解他們的想法,他們工作在一個舒心的環境中,能夠更加主動積極地發揮他們的優勢。”孫延群說。

大基金的挑戰

基金規模發生變化,導致基金公司的投資行爲亦隨之改變。過去基金規模小,基金公司注重尋找黑馬股,對公認的白馬股、藍籌股並不是特別注重。“大盤股難有很大的漲幅,獲取超額收益的機會相對較小”,上投摩根基金公司雙息平衡基金經理芮
浝說。

但在巨型基金出現後,考慮問題的角度已不同,“大盤基金更多考慮的是流動性問題,考慮能否很快地進、很快地出。”黃曉萍對《財經金融實務》記者說。

面對去年基金規模的迅猛擴張,一些基金業內人士表示,基金的規模取決於投研能力,缺乏能力而拼命擴張規模來獲取管理費,隱含著很大的風險。

此外,就去年一些基金公司的操作,一些人士也表示了擔憂。他們認爲,過去小盤基金時代,基金公司投入大量精力精挑細選,挖掘公司基本面沒被市場充分認識的有巨大空間的黑馬股,但現在一些迫於基金排名的壓力,大家都在追“大衆情人”,即大家公認的白馬股,而不再或無需花很多精力用心做股票的研究工作。

陳洪認爲,目前一般的定義,
20億-30億元以下的算小基金,50億元左右的是中型基金,100億元以上的是大基金,目前百億以上的大基金已有20多個。可以說,現在大基金的運作環境有了很大改善,陸續有一些大盤股上市,市場供給在不斷增加,同時市場的活躍度較好,日成交量已達到1000億元,大基金的進出對市場的衝擊減小。這種情況較2006年一季度之前要好很多。

陳洪分析,大基金與小基金相比操作上有很大差異。

比如說,小基金可以買中小盤的股票,糾錯能力和反應能力都很強,佈局及調整要比大基金快很多;大基金在流動性、風險管理方面的要求要比小基金更高。因爲孤立的一兩個品種已經不能解決大基金對業績的要求,而是需要對一個行業或一個大的産業的預測。小基金可能考慮“我想買什麽”,而大基金則要考慮“我想賣什麽”。

一些基金經理亦認爲,對於百億以上的超級大基金,最好的選擇是做指數型配置,將跟蹤誤差限定在較窄範圍內。

南方基金公司研究總監許榮認爲,伴隨基金規模的迅速增長,國內基金行業將加速向“組合管理”的投研體系的邁進。公募基金行業必然需要經歷兩個重要的轉折。

第一個轉折是從“股票交易”轉向“股票投資”,更重要的二次轉折是從“股票投資”轉向“組合管理”。對於公募基金,在投資比例、産品契約等限制下,必須基於對宏觀經濟運行、上下游行業運行態勢與利益分配、市場外生因素的綜合深入研究,以最低的風險來構建並管理組合,這樣才能爲持有人創造長期穩健持續的業績回報。

但是,這種向“組合管理”轉變,對於基金投研體系帶來了全方位的挑戰。就像巴菲特說的,堆積“優質股票”要比合理管理“優質股票”簡單得多。

分紅遊戲

中國投資者普遍存在一些投資誤區,認爲淨值低就有投資價值,淨值恐高症讓諸多投資者存在“
1元淨值”的偏愛情結,針對投資者的這種心理,去年一些老基金亦推出了分拆、複製、高比例分紅等持續營銷手法。

一些基金業內人士對記者說,在市場向上的行情下,高比例分紅是要先出售股票進行分紅,對投資者其實是不利的。就收益比較好的基金進行複製來擴大規模的做法,對原有基金團隊有否能力再去管好一隻複製的基金,一些專業人士亦表示了擔憂。

田仁燦稱,賣掉股票、分紅歸一,然後再建倉,是中國市場的一個特殊現象,海外很少有分紅的共同基金。

通常希望分紅的投資人有以下幾個因素:一是財務會計考慮,一些機構想實現贏利,另外可以得到一些稅收上的收益;二是心理上的需要,覺得基金應該分紅。實際上,分紅是封閉式基金的必要的制度安排,但對於開放式基金來說,基金份額贖回就是實現投資回報的最佳方式。

孫延群認爲,分紅是一個中性的概念,對後市不看好的情況下,基金經理可採取分紅及時兌現收益,避免市場下跌的損失。但是在後市看好的情況下分紅,會增加成本。因爲兌現收益,抛售股票,帶來很大的交易成本,最終損失的還是投資者的淨值。

“如果預期市場有深度調整的話,我們可能進行大比例分紅,但同時會控制申購。因爲我們分紅不是希望把淨值降下來,吸引更多的投資者,而是判斷這個市場可能會調整,是把分紅作爲一種投資策略來保護投資者的利益。”孫延群進一步解釋稱,大漲大跌的時候都不適合分紅,市場平穩的時候分紅較好。大漲時追高成本大;大跌時,抛股票助跌,對基金淨值不利。

國內基金熱衷於分紅的實質還是在於營銷的需要。目前基金公司主要依賴網點衆多的銀行渠道銷售基金。爲了吸引銀行關注,並能夠協助推廣銷售,以分紅爲噱頭招徠缺乏常識的投資者,其行爲本身就有誤導之嫌。

操盤
2007

抽象來看,基金主要的工作是三件事:第一是資産配置(
asset manage);第二是個股選擇(stock selection);第三是選時(market timing)。實際上,成熟的基金一般都回避選時問題,認爲選時極難判斷,重要的是配置與選股。

劉青山認爲,
2007年市場波動預計會比較大,靠以前那樣用行業配置來選股會變難,要從個股挖掘。策略佈局會偏向中庸。“我們堅信價格圍繞價值波動,執行價值投資理念。不太關注短期波動,選股上,重視行業競爭結構,發展趨勢,行業裏面選好企業,看企業核心競爭力、品牌、戰略、技術以及財務報表等,依據這一套選股流程,一旦風險度超過把握就不會買。”

孫延群則認爲,跟蹤誤差比較大,是目前國內大多數基金的普遍特點。但是,今年這種情況可能會有所改變。今年的市場仍將會是資金推動型的行情。資金的過剩,會導致股價與基本面偏離,在這種行情中,跟住指數是不錯的策略。

據孫延群觀察,現在已經有一些基金經理開始考慮基準指數的因素,對於那些占基準指數比重較大的板塊,“以前可能認爲不該買的,現在也會買一點”。

在相當階段內,中國這種資金推動型行情都會持續。資金的成本很低,其風險承受力就會提高,從而降低整個市場選股的標準,加寬了可選擇的範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inafu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